唐传艳
当药片太大难以下咽,很多人会想着掰开或者碾碎了吃。记者发现,网络上各种磨药、切药神器销售火爆,不少老年人靠这些工具服下原本自己不太好咽的药物,但这些工具并不能盲目使用。专业人士表示,很多片剂因特殊的设计或成分的特性,掰开或碾碎可能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,甚至给身体带来伤害(7月30日《扬子晚报》)。
儿童用药需“靠掰靠猜”,早已引发社会关注,但成年人的类似烦恼长期被忽视。现实中,不少老年人因吞咽功能减弱,不得不借助切药器、磨药器等工具处理药片;部分中青年患者因服用大剂量药片或特殊剂型,同样面临“吞不下、不敢分”等难题。还有患者误以为“有刻痕就能掰”,却不知靶向药、化疗药等特殊药品即便有分割线也需医生确认。这种现象既暴露部分患者用药知识匮乏,更折射出药品设计与用户需求脱节。
药品剂型与剂量设计不科学,是导致“掰药困境”的重要诱因。市场上,部分普通片剂没有充分考虑分割后的毒副作用,更没有对分割风险进行提示,如阿仑膦酸钠片等对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,若被分割可能引发溃疡。而肠溶片、缓释片等特殊剂型,因需要维持特定释放环境,分割后可能失效或产生毒性。某些药品虽标注可沿刻痕掰开,但不同厂家的工艺差异可能导致实际可分割性不同。设计标准不统一、用户判断难度大,导致患者在需要掰药时面临风险。
破解这道难题,关键在于让药品开发与生产更加人性化。药企应主动优化剂型设计,针对吞咽困难人群开发液体、分散片、微型片等易服用剂型。在包装上明确标注“可分割”“不可分割”等提示,并统一刻痕标准,避免因工艺差异造成用户误解。医疗机构与药店则需要加强用药指导,通过发放分割器、提供定制化服务等措施,帮助患者科学处理药片。
药品说明书字体过小纳入适老化改造,为解决“掰药难题”提供了借鉴和启示。如果说字体调整是信息传递的优化,那么药片易服性改造则是使用体验的升级。将“药片难以下咽”纳入适老化改造范畴,既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怀,也是对普遍需求的回应。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,鼓励药企在研发阶段纳入易用性评估,推动行业标准完善。
成年人“药品掰着吃”难题,是公共健康领域的人性化课题。破解此题,既需要患者提升用药安全意识,更依赖药品生产、医疗服务、政策制定等环节的协同改进。只有药片设计从“功能导向”转向“用户导向”,用药指导从模糊建议变为精准服务,方能消除“掰药困境”,让患者用药普遍变得更加便捷和安全。
|